王一鳴:在經濟轉型升級中開啟新一輪增長周期
2023年12月29日10:41 來源:經濟參考報
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在日前舉行的2023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表示,中國經濟已經出現了趨勢性好轉,盡管還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,但經濟發展不能再走老路,要在轉型過程中開辟出一條新路,我們要通過培育新動能開啟新一輪增長周期。他認為,應從科技創新、產業升級、城市發展、綠色轉型、擴大開放五個方面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。
首先,科技創新是未來最重要的新動能。因為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關鍵在科技創新,科技創新也會為經濟增長帶來巨大的動力,特別是在經濟轉型期。去年我國研發投入超過3萬億元,連續七年保持兩位數增長,研發強度達到2.54%,正是這種科技創新,帶來了新產業、新業態、新模式迅速的成長。
二是產業升級新動能。產業升級包括傳統產業的數字化、智能化改造,比如中國的鋼鐵、石化、建材、輕工紡織都是全球最大的產業,它的智能化、數字化改造會帶來巨大增長空間。產業升級還包括培育一些戰略性新興領域,比如集成電路、5G、智能網聯汽車、新能源新材料、高端裝備、生物醫藥,也包括前瞻性布局未來產業,人工智能、人形機器人、元宇宙、下一代互聯網、6G、量子信息、生物制造等,每一個領域都會帶來巨大的增量。
三是城市發展新動能。高端要素特別是人才、資金向城市的集聚,將帶來城市結構的變化,比如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的高速發展。推動生產性服務業新產業、新業態與新型城鎮化的良性互動,使得城市的產業集聚區基礎設施體系、公共服務體系與產業集群耦合發展,這會帶來巨大的投資空間。此外,中國有3億農業轉移人口進入城市,但在公共服務方面仍然受到諸多因素制約。如果能夠為他們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和城市戶籍,將孕育巨大的消費需求。
四是綠色轉型新動能。中國新能源已經具有市場競爭力,它的技術發展還有很大空間,未來的競爭力會更強。今年上半年,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已達到13.22億千瓦,中國的新能源裝機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,風電、光電、水電、生物質發電裝機都是世界第一。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風電、光伏和動力電池的重要生產國,也是技術領先國。以電動載人汽車、鋰離子蓄電池、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“新三樣”出口增速加快,成為貿易新增長點。
五是擴大開放新動能。高水平開放核心是制度型開放,這會給改革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。以開放促改革、促發展、促創新是中國過去三十多年來最重要的經驗。通過擴大開放培育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也有很大的空間。
談及如何為新產業、新業態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,王一鳴提出五點建議:
第一,發展科創金融。要探索信貸融資支持科技創新的新模式,拓展銀行直接參與股權投資支持科技創新的空間,釋放銀行體系支持科技創新的能力,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,鼓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創業投資、股權投資和天使投資基金,滿足處于不同生命周期科技企業的資金需求,為科創企業提供精準服務。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對科技創新的引導、擔保作用,提升財政資金和金融資金的配合效率。
第二,發展產業數字金融。產業金融正在向以產業數字金融為代表的3.0時代轉變。產業數字金融基于產業互聯網,利用云計算、區塊鏈、大數據風控等金融科技能力,構建科技、產業、金融的數字化連接模式,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、推動產業升級開辟了新路徑。產業數字金融可以系統性解決產業鏈上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,促進金融服務從主體信用向交易信用轉變,為實體經濟帶來顯著的降本增效,有效控制金融風險。
第三,發展普惠金融。普惠金融以服務群眾為己任,小微企業、個體工商戶、老年人都是重點服務對象。要開發適合不同主體的金融產品。滿足他們的金融需求。要持續完善金融支持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功能,進一步緩解融資難、融資貴問題。同時,開發兼具安全性、收益性、流動性的金融產品。
第四,發展綠色金融。發展綠色產業往往要投入大量資金,回報周期也長,需要增強金融機構的投融資支持。比如,僅碳減排一項,預計2030年前我國每年需投入2.2萬億元;2030年至2060年,每年需投入3.9萬億元。實現這些投入,僅靠政府資金遠遠不夠,還須以市場化手段引導激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。下一步要建立一個規范的強制性信息披露制度,覆蓋各類金融機構和融資主體,統一披露標準。增加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,支持清潔能源、節能環保、碳減排技術等領域發展。
第五,發展跨境金融。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,積極對接國際高標準,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,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興業,支持股權投資基金跨境投資,允許更多符合條件的外國投資者對境內上市公司進行戰略性投資。
市場動態
更多>>行業展會
更多>>